央廣網廣元3月7日消息(記者韓民權 通訊員喬發菊)金溪鎮中壩村是旺蒼縣97個貧困村之一,該村十一社交通不便,經濟相對落后,土地幾乎無法耕種,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賺錢,很多村民都通過高山移民等政策搬到山下另謀他路。但46歲的女人彭菊華,卻在這大山里找到了一條致富路。
從“放羊娃”到80只羊
見到彭菊華時,她正在山上放羊,蜿蜒的山道,不時傳來歡快的“咩咩”叫聲,羊兒皮毛黑亮,長得很壯實。
彭菊華是金溪鎮本地人,丈夫張天玉,原金溪鐵廠貿易商店下崗職工,女兒張珍大學畢業之后待業在家,經歷了“5.12” 地震后,張天玉通過高山移民搬遷到娘家中壩村二社居住。由于沒有耕地,家庭經濟來源主要靠夫妻兩人在原居住山上當“放羊娃”維持生活,因災后重建房子、供女兒讀書,欠下10多萬元的外債,鄰里鄉親多次勸告夫妻兩乘著還有點力氣外出務工,積攢點錢。
但彭菊華舍不得大山,面對基礎條件落后和外債的壓力,由于有養羊的經歷,加上原居住地地廣林多,夫妻二人開始在山上搭建圈舍,又由于比鄰南江黃羊,在本地的知名度和接受度也比較高,夫妻二人開始了分工,彭菊華一個人在山上辛勤的放養,丈夫就在山下聯系銷路,做著買羊賣羊的小生意,
養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“放羊,給羊鏟屎、打疫苗、接生,都得我自己來。”當時,金溪鎮幾乎沒有養羊的人,彭菊華只能一邊翻閱養殖書籍,一邊到隔壁鄉鎮請教老牧人或技術人員。為了觀察掌握羊的生活習性,她有時甚至睡在羊圈里,連吃飯都顧不上。
彭菊花吃得苦,肯鉆研,養羊事業漸漸有了起色。“我的羊肉質好,不愁銷路,很多外地的跟我來訂羊,尤其是冬季和過年期間。”2014年,彭菊華夫婦一年出欄南江黃羊80頭,全年家庭純收入4萬多元。
養羊搭上“網絡快車”和養殖專業合作社
初嘗甜頭的彭菊華非常高興,渴望擴大規模和增加銷售渠道,“天天看到女兒耍手機,就不知道玩些啥,”彭菊華從女兒逛手機淘寶受到啟迪,怎么不可以把自家的羊放在網上去買呢?有了想法的彭菊華,迅速行動,夫妻二人天天纏著女兒學習網上養羊技術,并在互聯網上注冊了金溪鎮南江黃羊養殖場,用網絡平臺向外推銷黃羊,如今中壩的南江黃羊遠銷西安、廣西、福建等全國各地,擴大了銷售渠道。
有了買的,山上的羊就有點供不應求,彭菊華又聽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——“合作社”,這是以前他們父母那一代人所經歷過的,不過這個合作社前面加了“專業”兩個字,說干就干,2015年6月,彭菊華拿出家里去年賣羊的收入,與同村的張光柏、張天錦、張光提、王紹明等7戶養羊大戶一起建立了旺蒼縣中壩南江黃羊養殖專業合作社,并推選丈夫張天玉為合作社理事長。在彭菊華夫婦指導下,合作社實行統一南江黃羊品牌,合作社成員養殖的都是南江黃羊品種,統一由合作社引進品種;統一飼養標準,充分利用合作社成員林地資源,統一在山上天然牧羊,不加任何添加劑飼料養殖;統一疾病防控,在鎮畜牧站指導下,在疾病防控上實行統防統治,減少疾病發生率;統一技術服務,在技術服務上,給每戶合作社成員發放一份養殖技術明白卡,丈夫張天玉和鎮畜牧站技術人員實行上門服務;統一育肥銷售,南江黃羊養殖到育肥出售時,合作社利用網絡平臺統一在網上銷售,減少中間環節,避免販商吃回扣價格受損。整合山地資源,把合作社成員豐富的山林資源通過整合,集中作為養殖場、發揮天然牧羊優勢;整合市場信息,把天然牧羊信息發布到網絡上,用網絡優勢提高專業合作社知名度,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。彭菊華夫婦倆和專合社一起,按照這“五統一兩整合”的模式抱團發展,干起了“羊’的事業。
扶貧小額信貸解決想發財的人后顧之憂
2015年6月,該村啟動實施農村小額信貸工作,彭菊華夫婦迅速申請,彭菊華家獲得了金溪鎮農村信用社小額扶貧貼息貸款5萬元,夫婦倆重新改擴建了自家羊圈200平,新增南江黃羊120只。目前,該專合社已發展到年出欄優質南江黃羊600余頭,預計年銷售可達收入60余萬元。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,帶動了周邊農戶養殖業的發展,在專業合作社和扶貧小額貸款以及“互聯網+”銷售模式的聯動作用下,到目前為止,中壩村養殖南江黃羊共計3000多只,可實現銷售收入350萬元,按該村1966人計算,人均增收1780元,為該村脫貧致富找準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。
如今,彭菊華夫婦已成為帶領鄉親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致富帶頭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