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資訊
精準·省心·可靠
|
|
山羊傳染性膿皰俗稱羊口瘡,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,其特征為口唇等處皮膚和粘膜形成丘疹、膿皰、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。
臨床癥狀:
該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唇型、蹄型和外陰型,但以唇型感染為主要癥狀。病羊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鏡處出現散在小紅斑,以后逐漸變為丘疹和小結節,繼而成為水皰、膿皰、膿腫互相融合,波及整個口唇周圍,形成大面積和痂垢,痂垢不斷增厚,整個嘴唇腫大,外翻、呈桑椹狀隆起,嚴重影響采食。病羊表現為流涎、精神萎縮、被毛粗亂、日見消瘦。
治療:
采用綜合防治措施治療,可明顯縮短病程,效果顯著。
首先對感染病羊隔離飼養,圈舍進行徹底消毒。給予病羊柔軟的飼料、飼草,如麩皮粉、青草、軟干草,保證清潔飲水。
剝離痂垢后,一定要剝凈,然后用淡鹽水或0.1%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洗瘡面,再用2%龍膽紫(紫藥水)或碘甘油(碘酊、甘滑:1:1)涂擦瘡面,間隔3-5天再用1次。同時,肌肉注射VE0.5-1.5g及VB20-30g,每日2次,連續注射3-4天。
預防:
保護羊只皮膚、粘膜勿受損傷,做好環境的消毒工作。
特異性預防:
采用疫苗預防,未發疫地區,羊口皰弱毒細胞凍干苗,每頭0。2毫升,口唇粘膜注射,發病地區,緊急接種,僅限內側劃痕,也可采用把患羊口唇部痂皮取下,剪碎,研制成粉末狀,然后用5%甘油滅菌生理鹽水稀釋成1%濃度,涂于內側,皮膚劃痕或刺種于耳,預防本病,效果也不錯。
二、傳染性胸膜肺炎
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絲狀衣原體引起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,通過空氣———飛沫經呼吸道感染,陰雨連綿、寒冷潮濕、羊群密集、擁擠等因素有利于傳染的發生,主要見于冬季和早春枯草季節。羊只缺乏營養、容易受寒感冒,因而機體抵抗力降低,較易發病,發病后死亡率較高,發病率可達87%,死亡率達34.5%。
臨床癥狀:
病羊高熱,病初體溫升高達41-42°C,呈現稽留熱或間歇熱,病羊精神沉郁,反應遲純,食欲減退,但飲欲隨病程的發展而增強,呼吸困難,有時呻吟,氣喘,濕咳,初期流漿液性鼻涕,1周后變為膿性,鐵銹色。按壓羊只胸壁表現敏感疼痛,聽診肺臟有濕性。
診斷:
由于本病的流行規律,臨診表現和病理變化都很特征,根據這三個方面,不難作出診斷,確診需要進行病原分離鑒定。
治療:
確診后,健康羊和病羊隔離飼養,羊舍、食槽及周圍環境應用20%石灰乳消毒。每頭病羊用″914″靜注或磺胺嘧啶皮下注射,或病初使用足夠劑量的土霉素、氯霉素有治療效果。對病羊深部肌肉注射特效半先(吉林生物制品研制)0.1ml/kgBW,療效顯著。
預防:
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,每年5月注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苗,大羊每只5ml注射,小羊每只肌注3ml。
三、羊痘
痘病是由豆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,其特征是皮膚和粘膜上發生特殊的丘疹和皰疹(痘疹)。
臨床癥狀:
山羊痘潛伏期6-8天,病初鼻孔閉塞、呼吸促迫,有的山羊流漿液或粘液性鼻涕,眼瞼腫脹、結膜充血、有漿液性分泌物,體溫升高到41-42℃,鼻孔周圍、面部、耳部、背部、胸腹部、四肢無毛區、有兩分至一元錢硬幣大小的塊狀疹,疹塊破潰后,有淡黃色液體流出,時間長了結痂。全過程約4周左右。山羊痘并發時呼吸道、消化道和關節炎癥,嚴重時可引起膿毒敗血癥死亡。
治療:
山羊痘用青、鏈、霉素無效,接種山羊疫苗,該病停止發生。
①免疫血清:大羊10-20毫升,小羊5-10毫升皮下注射。
②對癥療法:10%NaCl液40-60cc或NaHco3液250cc,靜脈滴注。局部用1%高錳酸鉀液洗滌患部,再涂擦碘甘油。
③支持療法:10%葡萄糖液500cc、5%葡萄糖酸鈣40cc、青霉素380萬、鏈霉素2g,一次性靜脈滴注。
預防:
①平時注意環境衛生,加強飼養管理②檢疫:特別是引進種羊,隔離4個星期,檢疫不帶混群。
③疫區內用疫苗預防接種,羊疫雞化毒苗,0.5ml/只/尾根部皮下注射,免疫期一年。
④發病山羊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和消毒,病死山羊尸體立即深埋,防止病源擴散。
特別提醒:對于羊病,病發后積極采取治療措施,要是有些不允許治療的請報當地獸防站處理,平時要注意接種疫苗。懷孕母羊應錯過孕期接種疫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