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病毒性傳染病 “爛舌病”的癥狀及防治方法
來源: 發布日期:2019-01-15 發布者: 共閱1213次
“爛舌病”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,主要傳染媒介是伊蚊和庫蚊,羊被叮咬后易感染發病的病毒性疾病,以頰黏膜和胃腸道黏膜嚴重的卡他性炎癥為特征。乳房和蹄冠帶上也常出現病變,且蹄真皮層遭侵害而發生跛行。因此羊一旦患病,每年羊群都可能會發生。本病多發于濕熱夏季和早秋,特別是在池塘、河流較多的低洼地區發生。流行迅速,死亡率高。
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
臨床癥狀。病羊被毛松亂、消瘦,不能攝食和飲水。潛伏期約1周,病初體溫升高達42℃,白細胞數減少,高溫稽留熱,幾天后下降,隨即白細胞數回升正常水平。病羊精神萎頓,喜臥、厭食、呼吸和心跳加快,下頜和唇水腫,耳水腫下垂,有大量流涎,由鼻孔流出粘稠鼻汁(有時帶血),常在鼻孔周圍凝結成干痂,因而導致呼吸困難。病羊發出鼾聲,鼻粘膜和鼻鏡糜爛出血,上唇齒齦出現灰白或灰黃色偽膜,偽膜脫落后形成爛斑。
齒齦及頰部黏膜亦有瘀斑和糜爛,口角內的乳頭極易出血,舌面糜爛,表面附著灰黃色壞死組織。部分病羊的舌面發紺,蹄冠上部皮膚有紫色淤血,病羊后期出現血樣下痢(說明腸黏膜也被侵害),此類病例大多終于死亡。病程8天~15天,發病率可高達30%~40%,病死率為20%~30%。某些病羊于病愈后出現被毛脫落現象,各種品種的山羊均易感,1歲左右的青年羊最易感,吮乳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。
病理變化
各臟器和淋巴結充血,水腫和出血,頸頜部皮下膠樣浸潤。除上述口腔病變外,呼吸道、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均有出血點,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也出現病變,上皮脫落,但不發生水泡,蹄葉發炎潰爛。
防治措施
對病羊應細心護理,加強營養,隔離飼養,避開烈日、風雨及暴曬的圈欄內,并對口腔、鼻和蹄部病變部用0.1%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及消毒處理,以免發生繼發性感染,也可注射青霉素、頭孢塞呋或磺胺類藥物。
嚴禁從疫區購入牛羊以及其他反芻動物,從外地購入牛羊時,應加強檢疫。
夏季應選擇高地放牧,定期給牛羊進行藥浴,驅除體外寄生蟲。
用疫苗對3月齡以上的幼羊開始進行預防注射,以后每年注射1次,孕羊禁用。
網友評論
暫無評論
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:
豫icp備16041621號
微畜牧|牛羊飼料添加劑|養羊|養牛|牛羊產品|牛羊價格|版權所有 © 2008-2017
微畜牧|牛羊飼料添加劑|養羊|養牛|牛羊產品|牛羊價格|只提供交易平臺,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。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