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風濕病的癥狀及預防治療方法
來源: 發布日期:2019-01-15 發布者: 共閱1209次
風濕病是在風、寒、濕等侵襲下,肌肉、肌腱、關節等部位表現疼痛性的一種疾病。該病具有突然發作、反復出現,并呈轉移性疼痛的特征,特別是在冬季多發。
一、發病原因
羊舍較長時期的潮濕、陰冷、空氣污濁,或者羊只受到賊風侵襲、陰雨淋澆,都容易誘發該病;飼料調配不均,缺乏必需的營養物質(如礦物質、維生素等),特別是母羊在寒冷季節懷孕時,一方面要供給胎兒大量營養物質,同時又要抵抗外界寒冷,體內必然要消耗過多的營養和熱量,如果不注重飼料營養,也很容易發生該病。
二、臨床癥狀
有全身發生的,也有局部發生的。一般表現四肢僵硬,行動不便,或者呈十字形跛行。有時關節腫大,體溫升高。急性病例常突然跌倒,不能起立,經過數日(10天左右),臨床癥狀消失。但再受冷時,又易復發,病變部位有時呈轉移性,觸診患部肌肉有疼痛感,緊張而堅實。發生于頸部時,頭偏向一側(斜頸),頸部不能自由運動,低頭困難,僵硬不屈。如為肌肉風濕,可摸到患部肌肉發硬,甚至有時在肌肉上出現凸凹不平或小結節。背(腰)部風濕病時,患畜弓腰,腰部僵硬。運動時,運步緩慢,背腰強拘,轉彎時背腰不靈活。觸壓背腰部肌肉,僵硬如板,腰反射遲鈍或消失。
三、診斷要點
在診斷時,應注意以下幾點。
1.患病部位并不局限于一處,常有游走性,而且多侵害后肢,故常有腰部發硬表現。
2.跛行特點是步子短,步態僵硬。在開始行走時跛行顯著,行走一段之后踱行減輕,甚至很不明顯。
3.診斷時應注意與腦脊髓絲狀蟲病、鈣缺乏及破傷風相區別。風濕病先是跛行,只有急性者突然臥地不起。患肢肌肉緊張發硬,有轉移性,按壓局部時有疼痛反應。急性時體溫升高,食欲減少。
腦脊髓絲狀蟲病發病突然。患肢不緊張、不發硬、不轉移,按壓肌肉時無疼痛反應。體溫不升高,食欲一般不受影響。
鈣缺乏時由不明顯的跛行到明顯跛行,臥地時已很消瘦。患肢不硬不緊張,有時可看到頭腿變形,關節變大。體溫不升高,食欲逐漸減少。
破傷風發展快,四肢直伸,關節不能屈曲。體溫不升高。食欲迅速減少到完全廢絕,牙關緊閉。
四、防治措施
要經常保持羊舍干燥溫暖,尤其冬季羊舍內不應有糞尿堆積。當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時,除了注意保持圈舍干燥外,還應盡量保證羊的運動。注意飼料搭配,飼料中要含有足夠的蛋白質、礦物質、微量元素和維生素。
1、加強護理。將病羊放于干燥、溫暖、空氣流通而無賊風的向陽圈舍內,給以少量營養豐富而容易消化的飼料。
2、藥物治療。局部疼痛的,可給患部注射鎮跛痛5毫升,每日或隔日1次。也可以每日用松節油或樟腦酊涂搽2~3次。行動自如后,將水楊酸鈉6.5克用溫水混合,調入飼料中喂服,每日2次;1周后改為每次13克,每日2次,連用數日。也可以靜注10%水楊酸鈉20~40毫升(加入25%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中),每日1次,連用5~6次。對干部位較廣泛的風濕,除了應用水楊酸鈉以外,還可以肌肉注射醋酸可的松1毫升或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5毫升,每日1次,連用3~4次。
也可以用醋酸可的松1毫升進行穴位注射,每日1次,連用5—6次。取穴根據風濕部位來決定:前肢的搶風穴,后肢的百會穴。
中藥治療。黃芪50克、當歸40克、白芍40克、木瓜35克、牛膝35克、巴戟40克、木通45克、澤瀉40克、薄荷40克、桑枝50克、威靈仙50克,共研細末,開水沖調,候溫1次灌服,每日1次,連用3天。
網友評論
暫無評論
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:
豫icp備16041621號
微畜牧|牛羊飼料添加劑|養羊|養牛|牛羊產品|牛羊價格|版權所有 © 2008-2017
微畜牧|牛羊飼料添加劑|養羊|養牛|牛羊產品|牛羊價格|只提供交易平臺,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。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