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資訊
精準·省心·可靠
|
|
羊痘的臨床癥狀:
本病潛伏期一般為2周左右。最初羊群中個別羊發病,以后逐步蔓延至全群。病羊體溫升高到40~42℃,食欲減退,精神沉郁,鼻腔流漿液性、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。眼結膜潮紅,有時眼角有膿性分泌物。病羊后期高度呼吸困難、消瘦,后因衰竭死亡。最典型的癥狀是皮膚出現痘疹,特別是在口唇、尾根、乳房等少毛或無毛的部位。痘疹開始為紅斑,1~2天后期形成痘疹,初于皮膚的表面,隨后逐步擴大變成灰白色或淡紅色的半球狀隆起結節,質地較硬。有時痘疹相互融合為一片大的凸凹不平的突起。隨后,痘疹有兩種變化。一種逐步漸變為水皰,如無繼發感染,則結痂脫落。如有繼發感染,則形成膿瘡。另一種直接結痂脫落,痂皮脫落后留下星狀疤痕。
預防措施:
本病的發病原因較多,在堅持自繁自養的前提下,應遵循:早免疫、早發現、早封鎖、早治療的原則。平時應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,定期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,而綿羊痘病的預防工作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:
1)嚴格的獸醫衛生措施加強圈舍和飼養工具的消毒,對于病、死羊待過的地方,應用3%氫氧化納溶液進行噴灑消毒,每天2次,連續3周。而患病死亡的綿羊應做好嚴格的消毒,并無害化處理,徹底消滅傳染病。
2)免疫接種對于綿羊痘病常發地區,每年應定期接種一次羊痘弱毒疫苗,無論綿羊的大小,一律在羊尾內側注射0.5mL/只,接種后一周左右,即可產生免疫力,有效免疫期長達一年。而對于未滿月的羔羊,臨床上常皮下注射綿羊痘活疫苗,可獲得良好的終身免疫力。
治療措施:
到目前階段,針對本病的治療仍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。臨床上對于一些患病羊應立即隔離飼養,同時對圈舍、護理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。為防止繼發感染,使用一些有針對性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,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。
一般綿羊痘病的治療,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皮下注射羊痘高免血清,注射劑量應根據發病羊的大小及病情進行調整,每次10-20mL。對于病情嚴重或繼發感染的綿羊痘病。
1)采取對癥治療,患病部位黏膜上的病癥,用0.1%高錳酸鉀溶液沖洗,5min后可用1%-2%明礬涂抹,每日2次連續5-6天。
2)肌肉注射免疫素加頭孢噻呋鈉,每次2-5mL,一日兩次,連續3天。
3)對于病情嚴重者,同時靜脈注射5%葡萄糖生理鹽水,200-500mL,每日2次,連續注射3-5天。